首页 > 新闻中心 > 酒店行业动态

AG真人官方|斯皮尔伯格是有多喜欢大家伙?

发布时间:2025-10-15 17:57:21    次浏览

《圆梦巨人》早前就看了斯皮尔伯格的新片《圆梦巨人》(TheBFG,2016),这部片能让我记住的只有巨人将自己的巨大身躯包裹在黑街夜色中。之所以喜欢,是因为巨人用自身的装束与周围的环境融于一体,开场就表现了他的不可被人所见。在此之前,还透过女孩的视角,先看到巨人的手跟眼,屋内的一扇窗,依然不见巨人的全貌。这是斯皮尔伯格惯用的提喻法,以局部烘托整体。《圆梦巨人》讲述的是小女孩和好心眼巨人的故事。 孤儿院里的女孩苏菲在失眠的一天晚上看到一个楼房一样高大的巨人沿街走过来。 巨人发现了她,就把她拎到了巨人国。 巨人国里缤纷艳丽,处处是魔法,酷儿……这个巨人是好心眼巨人,好心眼巨人专门搜集好梦。 用网兜捕获一个个美梦。然后把梦分门别类地装在一个个玻璃瓶子里。 再挨家挨户地把捕捉来的好梦吹到孩子们睡觉的卧室里。他与其他巨人国中的巨人不一样,他只吃自己种植的食物,而其他巨人都吃人。 为了阻止其他巨人继续吃人,苏菲让好心眼巨人调制出一个关于巨人吃小孩的噩梦,并想要把这个梦吹到英国女王的卧室里。 两人由此开始了一段奇幻的冒险之旅。 一路上,他们面临着巨人国吃人巨人们的重重威胁。(舌头打结了。)与此同时,苏菲与好心眼儿巨人也从一开始的彼此不信任,成长出一场非同寻常的友谊。 斯皮尔伯格好久不用“大家伙”了,这可是他早期电影的招牌,往往用一个势单力薄的个人,来面对庞大的事物或制度的威胁。体现在事物上的有《决斗》(Duel,1971)中的大货车、《横冲直撞大逃亡》(The Sugarland Express,1974)中的警车长龙、《大白鲨》(Jaws,1975)中的白鲨、《夺宝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1981)中的大石球、《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系列中的恐龙、《第三类接触》(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世界大战》(War of the Worlds,2005)中的飞船等,他的这套提喻法很奏效,通常是在开篇隐藏“大家伙”的讯息,逐渐展开故事,充分利用观众对未知领域的恐惧感,以此渲染神秘氛围,直到观众见到“大家伙”真容才一点一点喂饱观众,带来更大的乐趣。尤其是《大白鲨》、《第三类接触》及《侏罗纪公园》还加入了新闻媒体的视角,引发对“大家伙”的猜想。后来彼得·杰克逊的《金刚》(King Kong,2005)和加里斯·爱德华斯的《哥斯拉》(Godzilla,2014)都是如法炮制,成为好莱坞叙事的经典案例。甚至许多影片的宣传策略也都是沿袭这套模式,印象最深的就是《哥斯拉》的几款预告片都没有放出怪兽全貌,反而中国版预告片一览无余。斯皮尔伯格在《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 Jurassic Park,1997)开场使用的黑屏,伴随着恐龙的咆哮与嘶吼,也都能引起观众的期待,后来IMAX公司为加里斯·爱德华斯那版《哥斯拉》做的独家IMAX倒计时片头也是使用的这种方式。 《决斗》 《横冲直撞大逃亡》 《大白鲨》 《第三类接触》 《夺宝奇兵》 《侏罗纪公园》 《世界之战》 《圆梦巨人》这种影片并不需要大明星,“大家伙”本身就是明星,你看看大货车、大白鲨、恐龙哪一个不是?其实,在电影叙事中,完全没必要去解释这些大家伙的行凶动机,《决斗》、《大白鲨》都是这种策略,没必要!这都是从希区柯克的《鸟》(The Birds,1963)那儿沿袭而来的,因为一旦让它们有了动机,就失去了那种无处不在的未知恐惧感,除非你想在“大家伙”身上挖掘什么深度。但抛开大家伙,在这类影片里,那个势单力薄的个人,以及他的情感纽带才更关键。 说回《圆梦巨人》,巨人藏的妙却还是被女孩看到了,这一点与《E.T. 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1982)一样,什么都是孩子先看到,成人不是慢一拍就是永远看不到。看电影也是这样,成长和阅历不同,注意和感受到的点就不同,喜欢的程度也就不同,能以这样的眼光看电影才有乐趣,甭管电影体量大还是小。(节选自大奇特)长按二维码 下载大地影院APP微信ID:Dadi_cinema大地影院时刻与你同在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大地影院APP